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,支付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社会曝光度与媒体聚焦性也愈发强烈。支付伴随着互联网效益的扩散,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市场流程,与新技术、新产业的挂钩结合,价值新增,屡见不鲜。
更有成为当前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与腾讯比拼角力的重要领域,从线上打到线下,支付的应用不断在创新方式,席卷零售市场。
以2019年为见,本年度最火的支付方式不外乎刷脸支付,也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一个方向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10月份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,银联携手60余家银行联合发布一款智能支付产品“刷脸付”,简单直白,直指刷脸支付市场。
为此,“国家队”大举进军刷脸支付市场,相比过去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两强之争,在该市场尚未落座定局的情况下,未来的发展或也将迎来不一样的态势。
2019起风的一年:“青蛙”捕“蜻蜓”
普遍的看法,刷脸支付是移动支付市场之争的延展。
2015年春节,10.1亿次收发的春晚红包,正式刷新国民对于移动支付的印象,自此微信支付开始逼近支付宝的城围之下,两者之争愈发激烈。
此后,不可避免的市场趋势出现,微信支付增长,支付宝下滑,两者达到了一个相近的节点,两分天下。
尽管,支付宝仍然占据着大份额(超过53%)的移动支付市场,但是微信作为当前全网top 1的App,与腾讯强大的社交体系相持,对支付宝的威胁不可谓不大。
以数据来看,手机端无疑是腾讯的优势战场。
此时的阿里,似乎正在有意避开腾讯的锋芒,以支付为导向,向线下开辟新的战场。
以刷脸支付的使用流程来看,这也确实是一个摆脱手机的支付方式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携带任何移动设备,只要刷脸识别,便可完成支付。
具体的,是刷用户的哪个“钱包”,那就取决于商家的刷脸支付设备。
2018年12月,支付宝正式推出刷脸支付设备“蜻蜓”,相比之前的刷脸机器,其在体积、价格与使用流程上都做了非常大的改进,更有向中小商家普及推广的可能。
被撑大的市场风口,“橄榄型”的刷脸支付产业生态
再以近期的市场表现为例,回过头先说整个刷脸支付的产业生态。
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,从上游的阿里、腾讯、银联和刷脸支付设备厂商,到中游的服务商与代理商,最后到下游的零售门店与商家,产品研发、推广、落地叁个步骤似乎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,但细看下来,也有疑虑。
都在说,刷脸支付很火,但如今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,使用更多的还是二维码支付,结合产业上中下游的表现,大致可以将当前的产业模型总结为“橄榄型”。
上游的厂商不多,仅阿里、腾讯与银联有能力在推行刷脸支付,第叁方的设备制造虽然归属上游,但更多居于幕后,总的来说对于市场风波的影响并不算太大。
下游的商家落地,除了一些大型商超、自动贩卖机、高校食堂等有限场景,刷脸实际上并没有网络热议的那样,颠覆二维码支付,成为主流,至少目前该模式还有待市场验证。
那幺,作为本年度的风口之一,刷脸支付先在哪里火了呢?“橄榄型”模式,膨胀的地方在于中部,对应的正是刷脸支付的服务商与代理商。
了解更多移动支付加盟咨询请关注 www.498.net